五月的苍山脚下,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当上海援滇医生迎来“换防季”,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人民医院却接连向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发出挽留信,恳请麻醉科陶海勇、妇产科陈娟等专家“再留一程”。这些饱含真情的信件背后,是沪滇医疗协作结出的硬核成果。
妇产科的“编外主任”:两度留任的她如何让科室“三级跳”?
2023年3月,陈娟作为第三批援滇队员初到宾川时,县医院妇科刚独立成科,四级手术记录为零。她主刀的首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剥离术(患者肌瘤大于8厘米),创下医院妇科历史。按计划半年轮岗结束时,妇产科紧急致信:“我们像刚学步的孩子,离不开‘引路人’!”于是,她再留半年,带教开展6项新技术,推动科室从手把手过渡到独立操作,三、四级手术量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2025年5月,第七批援滇启动前,医院再次恳请:“陈主任离滇一年多,仍有患者慕名找她。”第3次返岗第6天(今年5月14日),她与当地团队协作完成腹式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等7项联合手术,耗时4小时,再度刷新技术难度峰值。
麻醉科的“破局者”:他如何让闲置超声机成“手术刚需”?
2024年9月,麻醉科医师陶海勇作为第六批队员赴滇,面对的是“困难气道患者被迫转院、超声设备闲置3年”的困境。当年10月,他为甲状腺肿瘤患者实施了保留呼吸气管插管术,凭借超声可视化技术成功留患本地手术,打破当地“清醒插管无法实施”的固有认知。
更关键的改变在日常:他用半年时间开展一对一教学,让全科医生掌握超声引导麻醉技术,闲置设备从库房摆件变为“每日必用”。该项技术普及后,大量手术可以留在宾川完成。麻醉科在感谢信中写道:“陶主任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我们敢想敢试的信心。”
组团式帮扶“升级记”:一组数据见证边疆医院蝶变
自2021年11月启动组团式帮扶以来,公利医院7批次医疗队覆盖9大科室,实行双主任制管理,搭建了8个学科远程会诊模块,县乡13家医疗机构接入远程诊疗系统,让上海专家“云端坐诊”成为常态。更直观的变化体现在诊疗能力上:三四级手术例次增长94.77%、微创手术例次增长70%、转院率下降24.64%、急诊科门诊量增长20%、心血管内科独立开展心脏介入术、泌尿外科实现国家专利“零的突破”⋯⋯
如今,宾川县人民医院已入选国家卫健委的“千县工程”医院名单,并通过省卫健委第二阶段的提质达标验收。在宾川县人民医院公众号下老牌股票配资平台,网友“笑看今朝”的留言获赞超万次:“宾川医院越来越靠谱!上海专家扎西德勒!”对援滇队员而言,医疗帮扶的本质不是“到此一游”的支援,而是用专业和耐心,在边疆种下“自我生长”的医疗火种。
尚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